青少年心理問題預警機制的構建
青少年心理方向 2020-06-08 08:36
一、引言
及早發(fā)現(xiàn)潛在的或現(xiàn)實的危機因素,采取有效措施以減少危機的發(fā)生,做到防范于未然是心 理問題預警的目的。青少年心理問題預警機制的職能是預測危機、防范危機及處理危機。預測心 理問題是將心理問題的形成扼殺于萌芽中,防止問題愈發(fā)嚴重,是一種超前的管理。青少年心理 問題預警機制由預警時期,預警對象及范圍,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及預警指標,收集預警信息,評 估預警信息,處理心理問題等幾個部分組成。
二、預警時期 青少年心理問題預警機制是有時間規(guī)律可循的。一般在重大考試后、開學時、放假前、季節(jié) 交替前后、家庭重大變故后、人際關系破裂前后、社會公共事件或災難事件(如 2008 年的汶川地 震)發(fā)生后,各種心理問題發(fā)生的概率較高。
三、預警對象及范圍 預警對象主要有以下幾類:家庭條件相對較差的青少年、來自單親家庭的青少年、成績落后 的青少年、性格偏內向的青少年等。出身寒苦的青少年很容易因為物質層面的匱乏導致心理上的 自卑;來自單親家庭的孩子由于缺少關愛導致性格上的缺陷;成績落后的青少年往往因為老師、 家長指責產生逆反心理;性格偏內向的青少年往往因為不善于表達自己的想法而缺少存在感等等。 這些個體的人格特征多以內向、抑郁、自省為主,他們的思維方式特別,情緒不穩(wěn)定,行為上容 易沖動,遇到壓力情境習慣采用自責,逃避等消極的應對方式。
四、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及預警指標 新生入學后,學校要對其進行一次全面的心理健康狀況普查,并對每個青少年學生建立獨立 的心理檔案。具體的普查方式是采用相關量表對新生進行心理健康狀況的普測。心理健康教育工 作者對普測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并將測評結果錄入青少年心理健康檔案。心理檔案的內容應當包括:一、 個體背景。學生本人、家庭的基本情況以及對學生心理產生過重大影響的事件等。二、學生在校表現(xiàn)。 包括學生的學習,生活和身體情況。 三、心理素質及教育和輔導方法、過程。包括人格特征分析 及教育建議,心理分析的學習及教育對策等。四、心理健康成長狀況。包括學生的心理健康動態(tài) 發(fā)展軌跡,特別要關注人格和心理健康方面的發(fā)展情況。這樣便于及早發(fā)現(xiàn)危機,及早進行預防 和干預。心理危機預警需要通過一系列的預警指標展開,我國有許多學者對心理問題預警指標進 行了研究,如顧廣玲等根據(jù)自身工作經驗提出了家庭、學習、人際交往、情緒和生理等五項指標, 郭蘭等人認為預警指標體系應包括個體發(fā)展指標,人際交往指標,社會環(huán)境指標和負情緒指標四 個部分。
五、預警信息的收集 及早發(fā)現(xiàn)潛在或現(xiàn)實的心理危機因素并及時給與預防和疏導是心理危機預警的首要任務。 學校要盡可能多的通過各種渠道搜集學生的心理危機信息。收集預警信息主要通過個途徑: 一是通過對學生進行全面的心理健康測查,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對普查信息進行專業(yè)分析,蹄選 出可能存在比較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作為高危人群。 通過學生心理健康匯報制度,把正遭受突發(fā)事件(如重大心靈創(chuàng)傷,突如其來的橫禍等)的 學生納入預警范圍。班主任應當時刻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和行為變化,而不只是學習成績。三是 通過開設心理咨詢熱線,開通網絡咨詢,設立心理咨詢室等途徑及時獲取青少年的心理危機信息。 家庭要通過溝通的方式了解青少年的心理變化。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對孩子的教 育方式以及家庭關系、氛圍直接影響青少年的心理成長。父母要與學校溝通,了解青少年在學校 的表現(xiàn);也要時常與青少年溝通,了解青少年自身的想法。青少年出現(xiàn)異常行為,家長要及時與 班主任聯(lián)系,雙方共同探討解決方式。
六、預警信息的評估 對獲得的預警信息進行評估是整個預警機制的關鍵,評估的正確性決定了出現(xiàn)心理問題預告 的正確性。預警信息的評估應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定性評估包括:①對有心理問題的 個體精神狀態(tài)進行評估,是否處于平穩(wěn)狀態(tài);②對心理問題發(fā)生的時間進行評估,是一次性的還 是頻繁發(fā)生;③通過出現(xiàn)心理問題的個體的認知、情感以及行為所處的水平,結合其以往的應付 心理問題的歷史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評估心理問題的嚴重程度;④對可能引發(fā)危機的校園文化、 管理、周邊社會等環(huán)境因素進行評估,確保在環(huán)境出現(xiàn)不利因素時,能采取有效措施趨利避害; ⑤對信息的真實性進行評估,任何虛假信息會導致評估錯誤,可能造成破壞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