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老年人心理健康問題
中老人心理方向 2020-05-28 09:53
當前,我國老齡化問題越來越突出, 根據(jù)人口學家預計,到2015年我國老年 人將超過2億人,約占總?cè)丝诘?4%,到 本世紀中葉,老年人將達到4億,約占總 人口的25%。老年入口的比重日益增大, 如何提高廣大老年人生活質(zhì)量和生命質(zhì) 量的群體水平,已逐步引起了全社會的 重視。尤其是隨著我國物質(zhì)文化生活水 平的逐步提高,老年人群體壽命逐步增 加,如何提高老年人群體的心理健康水 平,使億萬老年人在身心愉快的狀況下 安度晚年,已成為老年學研究領(lǐng)域研討 的重要課題之一。
一、老年人的心理輔點 人到老年,機體和包括大腦在內(nèi)的各臟器都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老化, 功能減退,如視力模糊,兩耳失聰,行動 不便,皮膚多皺,毛發(fā)變白或脫落,代謝 下降,免疫功能低下等,這是老年人正常 生理方面的改變,與此同時,也可發(fā)生心 理方面的改變。
1、情緒改變:有些老人變得多疑善 感,容易激動,常為小事而大發(fā)脾氣,對 周圍事物總感到看不慣,不稱心;有的還 固執(zhí)己見,自以為是,倚老賣老;有的變 得郁郁寡歡,苦悶壓抑,情緒低落,或是 顯得淡漠無情,凡事無動于衷。
2、智力改變:記憶力常有減退,以 近時記憶較明顯,如昨天吃的什么菜,幾 天前有誰來看望過自己都會想不起來, 東西放下就忘,經(jīng)常要尋找鑰匙、眼鏡、 鋼筆等小物件,見到熟人一下子想不起 名字,自己也感到精力和腦力不足,空間 概念和抽象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減退, 計算能力也會緩慢遲鈍,容易出錯,新的 知識難以吸收。
3、性格改變:有的老人顯得羅嗦,說 話多重復,過于小心謹慎,唯恐出錯;有 些變得不修邊幅,生活懶散,不注意個人 衛(wèi)生;也有的變得幼稚,喜與孩子們在一 起,貪吃零食;或變得自私、貪婪,好占 小便宜。
4、爭強好勝有的老年人不服老,雖 已花甲之年仍過度勞累,不顧體力精力 的衰老,往往出現(xiàn)心有余而力不足現(xiàn)象。 有的老同志自尊和自信心較強,雖已年 老,仍希望社會、他人和子女尊重自己, 愛聽恭維話,不喜逆耳之言,處事固執(zhí)死 板,情緒孤僻,一旦形成已見,就不易改 變。有的老同志多疑心,東猜西想,疑慮 重重,以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來看待周圍的 人和事,用自己頭腦中固有的標準來衡 量事物。 當然,正常老人的這些改變有一定 范圍,但若過分突出,尤其與一般同齡老 人相比,若已明顯不同,則要考慮有無老 年期精神疾病的可能。
二、老年人心理發(fā) 展的主要矛盾
1、角色轉(zhuǎn)變與社會 適應的矛盾。這是老年 人退休后帶來的矛盾。 退休、離休雖然是一種 正常的角色變更,但不 同職業(yè)群體的人,對離 退休的心理感受是大不 一樣的。據(jù)對北京市離 退休干部和退休工人的 對比調(diào)查,工人退休前 后的心理感受變化不 大。他們退休后擺脫了 沉重的體力勞動,有更 充裕的時間料理家務、 消遣娛樂和結(jié)交朋友, 并且有足夠的退休金和 公費醫(yī)療,所以內(nèi)心比 較滿足,情緒較為穩(wěn)定, 社會適應性良好。但離 退休干部的情況就大不 楊立中 相同了,這些老干部在離退休之前,有較 高的社會地位和廣泛的社會聯(lián)系,其生 活的重心是機關(guān)和事業(yè),退休、離休以 后,生活的重心變成了家庭瑣事,廣泛的 社會聯(lián)系驟然減少,這使他們感到很不習慣、很不適應。
2、老有所為與身心衰老的矛盾。具 有較高的價值觀念和理想追求的老年人, 通常在離開工作崗位之后,都不甘于清 閑。他們渴望在有生之年,能夠再為社會 多做一些工作,所謂退而不休、老有所 為,便是這類老年人崇高精神追求的真 實寫照。然而,很多年高志不減的老年 人,身心健康狀況并不理想。他們或者機 體衰老嚴重,或者身患多種疾病,有的在 感邱、記憶、思維等心理能力的衰退方 面,也非常明顯。這樣,就使得這些老年 人在志向與衰老之間形成了矛盾,有的 人還為此而陷入深深的苦惱和焦慮之中。
3、老有所養(yǎng)與經(jīng)濟保障不充分的矛盾。根據(jù)國外的一些研究,缺乏獨立經(jīng)濟 來源或可靠的經(jīng)濟保障,是老年人心理 困擾的重要原因。一般來說,由于缺乏經(jīng) 濟收入,社會地位不高,因而使得這類老 年人容易產(chǎn)生自卑心理。他們的性情也比較郁悶,處事小心,易于傷感。如果受 到子女的歧視或抱怨,性格倔強的老年 人,常常會滋生一死了之的念頭。所以, 老有所養(yǎng)與經(jīng)濟保障不充分的矛盾,既 是社會矛盾,也是社會心理矛盾。
4、安度晚年與意外刺激的矛盾。老 年人都希望平平安安,幸福美滿地度過 晚年,而且大多數(shù)老年人都希望長壽,但 這種美好愿望與實際生活中的意外打擊, 若是缺乏足夠的社會支持,會很快垮掉, 甚至導致早亡。據(jù)統(tǒng)計,居喪老年人的死 亡率,是一般老年人死亡率的7倍。除喪 偶之外,夫妻爭吵,親友亡故,婆媳不和, 突患重病等意外刺激,對老年人的心靈 打擊也十分嚴重。
三、老年人心理保健的八個重要因 素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由許多因素所決 定的,大致說來有四個方面。一是生理因 素。人到老年大腦和其它生理機能開始退 化,如果此時能有效延緩大腦衰老,這對 于人的心理健康無疑是一個良好的基礎。 如果大腦衰老過快或者個人不能很好地調(diào) 適自己,有可能導致心理上失常。二是環(huán) 境因素。人的心理健康與否,與環(huán)境有直 接的關(guān)系。如果生活在—個良好和諧的環(huán) 境里,人的心理健康就有一個外部的良好 環(huán)境。如果生活在—個經(jīng)常受到惡性刺激 的環(huán)境里,有可能產(chǎn)生不良心理,甚至心 理變態(tài)。三是生活因素。有意義的活動,良 好的生活習慣有益于人的心理健康,若參 與一些不良活動,如賭博、酗酒等就會損 害人的心理健康。四是文化因素。一個人 有較高的文化素養(yǎng),他會對人生有一個正 確態(tài)度,能正確處理人生道路上遇到的一 切挫折和不幸,而不會因意外情況的產(chǎn)生 而導致心理失常。 要做到長壽,老年人要對自己負責, 多做心理保健。
1、“動”,就是多運動。“生命在于運 動”,實踐證明,運動可以延緩衰老。生 物學家的研究已經(jīng)證明人的肌體“用時 廢退”,古人也早就提出“不動則衰”。日 本一位研究老人問題的專家指出,“君欲 延年壽,動中度晚年。”因此,老年人要 注意加強身體的適度鍛煉,循序漸進,持 之以恒。俗話說,“飯后百步走,活到九 十九”,就是這個道理。
2、“仁”,就是心地善良,待人寬厚。 “仁者壽”為無數(shù)長壽老人的實踐所證 實。在生活中可以看到,長壽老人幾乎個 個慈祥善良。美國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同情與幫助他人,也有利于自身的心理健 康。人常說:“心底無私天地寬”、“善有 善報,惡有惡報”,就是說,對人寬厚、幫 助別人,不僅有益于別人,也有利于自 身。
3、“智”,就是勤于學習,科學用腦, 尤其要善于用科學的知識指導養(yǎng)生保健。 老年人步入第二人生,最主要的心理準 備就是重新學習,豐富精神生活,延緩大 腦衰老。“樹老怕空,人老怕松”,要“活 到老,學到老”。進入老年需要學習的東 西很多,如老年自我保健、老年社會學、 老年心理學、家政學等。同時還要了解國 內(nèi)外大事,了解社會變更,學習新知識, 更新觀念,緊跟時代的步伐。另外,還應 該更新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學兩手 具有新時代特征的技術(shù),如打電腦、上網(wǎng) 等。“網(wǎng)上的世界真精彩”,英特網(wǎng)上有很 多值得老年人驚喜的東西。
4、“樂”,就是保持樂觀隋緒,保持 好奇心,時刻保持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tài)。 只要每個人都能樂觀豁達,與時俱進,保 持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那么其生活質(zhì) 量和人生價值將具有更大的社會意義。 馬克思曾經(jīng)說過一句名言:“一種美好的 心情,比十付良藥更能解決生理的疲憊 和痛苦。”快樂與豁達是一種寶貴的資 源,不僅要會享用,更要善于發(fā)掘。
5、“教”,一是要適應生活環(huán)境、社 會教育。人的一生都要不斷學會和適應 生活環(huán)境的新變化,學習社會行為規(guī)范 和生存發(fā)展的技能,否則一切都會“亂 套”。二是社會交際與家庭教育。老年人 要正確處理好夫妻、婆媳、子女之間關(guān) 系,建立一個和睦的家庭,這對老年人的 身心健康十分重要。三是樂觀情緒教育。 要教育老年人善于控制自己,坦然應付 各種意外事件,謹慎處理問題,勝不狂 喜,敗不悲痛,氣不暴怒。重拾信心使精 神有所寄托,從容應付各種不快和煩腦 使不良情緒及時調(diào)節(jié),追求積極的生活 方式。
四、沖也對“死亡”的恐懼
正如任何美妙的樂章都有終曲一樣, 死亡是生命歷程的終結(jié)。談論死亡,認識 死亡,正視死亡,會使我們更加全面地認 識生命,珍惜生命存在的價值。哲學家和 心理學家將死亡理解為生命的一個自然 階段,死亡只是生命有機體的自然變化, 其本身并沒有什么可怕之處。 人們對死亡的種種恐懼、焦慮,不是 來源于死亡本身,而是來源于對死亡的恐懼與焦慮。特別是人到晚年或身罹疑 難病癥時,便會掉進“死亡恐懼”的漩渦, 愁緒滿懷,憂心忡忡,弄得自己臥不安 席,食不甘味,夢幻紛擾,進而自暴自棄, 消極悲觀。這樣,不僅會加速死亡的到 來,縱然活著,也會將生命的樂趣剝奪。 有生必有死,生生死死;這是人生一條不 可違背的客觀規(guī)律。“人生自古誰無死”, 真正懂得這個道理的人,便會消除不必 要的懼怕、憂傷感,抱著泰然處之的態(tài) 度,始終保持豁達樂觀的情緒。
常言道:“不怕人老,就怕心老”,話 雖不多,卻通俗明了,且頗具哲理和科學 依據(jù)。年老莫言老,人老心不老,那就會 產(chǎn)生一種青春活力??傆X得自己還能有 所作為,這有利于延年益壽。心理狀態(tài)良 好的人,心志安定,氣血調(diào)和,身體機能 必然和諧;反之,會激起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內(nèi)分 泌系統(tǒng)的一系列反應,影響人的正常生 理代謝過程,降低免疫功能,導致疾病纏 身和未老先衰。 、有位詩人曾說過:“信心是半個生命, 淡漠是半個死亡”。有信心,才能激發(fā)拼搏 精神,產(chǎn)生頑強的意志。保持坦然心境,樂 觀態(tài)度,才能挖掘自身抗病的潛在能力, 任何時候,求生觀念不可淡漠,如能這樣, 便會出現(xiàn)“病樹前頭萬木春”的喜人局面。 步入晚年并不意味坐待人生的結(jié)束,而是 重構(gòu)新生活的始端。因此,老年人要沖出 “死亡恐懼”的漩渦,唯有端正世界觀,認 識死亡是生命的必然規(guī)律,這樣,就可以 既不忌諱死亡,亦不整天陷于恐瞑與焦慮 之中,坦蕩而達觀,以自己的寶貴晚年, “只爭朝夕”、老有所為地發(fā)揮余熱,對人 類多作一點貢獻。
根據(jù)科學的推測,人類自然壽命應 比現(xiàn)在實際的壽命更長。但由于疾病、創(chuàng) 傷或心理、社會等不良影響,使人類未能 達到預期壽命而過早死亡。危害老年人 常見的病為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和 癌癥。而這些疾病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 均屬“心身疾病”,其中50%以上是由不 良生活方式和行為(包括不良情緒、吸 煙、酗酒、飲食過度、睡眠和休息不足等) 引起的??梢?,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和心理 行為,此類疾病即可大大減少。因此,社 會應該采取積極有力的措施,及時給老 年人提供心理咨詢服務,指導他們進行 自我心理調(diào)節(jié)和自我保健,以達到不斷 提高廣大老年人的生活質(zhì)量和身心健康 的群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