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心理社會化特點初探
中老人心理方向 2020-11-06 09:40
從人的整"一生來看,老年期是人生各周期的最后階段,也可以說是歷經(jīng)人生滄桑的階 段,,因而老年人在社會化過程中有其顯著的心理特點,并集中表現(xiàn)在對工作的成就,和社會 交往動機等方面。
首先成就動機是個人執(zhí)行任務時追求成功的動機,是指個人對于自己認為重要或有價值 的工作,去從事、完成并欲達到完美地步的一種內(nèi)在推動力量。
人到老年階段(一般指55歲以上)。生理、心理方面以及活動能力雖然逐漸有所減退。 但由宇知識經(jīng)驗豐富,心理狀態(tài)比較穩(wěn)定,對工作的責任心和成就感仍然非常強烈,如果處 理安排適當•,工作成就感仍然可以成為老年入心理社會化的內(nèi)在動力。
很多具體事實顯示個體智力至少到7。歲不會衰退,記憶力大致清晰,工作能力保持。
老年人從事力所能及的工作不僅使個體的成就動機得到實現(xiàn),而且使他的社會責任心和 歸屬感得到滿足.工作是個人對社會應盡的義務,它給人以必須負起某種責任的使命感,這 會增強他在社會所扮演角色的重要性的認識.同時,他在工作上的貢獻可以獲得社會認可。 弗洛伊徳曾說過,工作較任何活動更令個人接近社會,它給人以被團體接納的感受。號卩社會 歸屬感。馬斯洛曾指出,自己的努力被正面的賞識是每個人的需要,而工作的滿足是這種需 要的主要領域。這種被社會接納的歸屬感對于老年人更為重要.當他們從工作中獲得成就, 親眼看到:自己的年事雖高,但能為社會做出貢獻,仍不失為社會集體中的成員之一,就會 感到無比的興奮和愉悅.如果沒有工作機會,他們就會產(chǎn)生與世隔絕,不被賞識的痛苦感 受。生活在社會主義社會的中國入民,經(jīng)過長期的實際鍛煉,他們對工作和生產(chǎn)有濃厚的興 趣,巳經(jīng)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如果他們在離休、退休以后,脫離社會集體,無 所事事,當然會感到空虛和苦惱,他們便千方百計地想找點事干干,以彌補自己精神上的空 虛。由此可見,隨著時代和主客桐條件的變化,工作成就感和社會責任心日益成為老年社會 化的重要心理特點。
其次,社會交往的需要在者年人心魚社會化的過程中也是比較突出的。社會交往即人與入 之間的相互作用(互動〉,也鄧人際交往,是指社會成員間的心理交感作用或行為的相互影響。
老年人退離工作崗位,生活圈子縮小了,人際交往的機會變少了,就會產(chǎn)生生活空虛、 孤獨、抑郁等消極情緒。這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社會現(xiàn)象。美國心理學家摩根對紐約州拿退 休玉資的老人進行調(diào)査。結果發(fā)現(xiàn),在人際關系方面保持較多往來并取得較好協(xié)調(diào)關系的老 人。比那些很少與人來往的老人,有更多的幸福感。
最近,我省洪良華等同志對老年人社會交往需要(男性60歲以上,女性55歲以上)做了 問卷調(diào)査。共計1260人。其中包括干部、科技人員、工入、•農(nóng)民、家庭婦女五個樣組;調(diào)査 砰究的結果表明',老年人愿意與鄰居交往的傾向占絕對優(yōu)勢(67%)。迖可能由于老年入精 力體力不足,行動不使,退休在家不甘藪寞,渴望信息交往,左鄰右舍就成為他們交往的最 佳對象。和鄰居交往,不僅可以互通信息,而且可以互訴隱情、感受,得到對方的同情和支 持,從而獲得溫暖感。這種彼此關懷的友情是交往需要得到滿足的表現(xiàn)如
可見,與年齡相仿,情意相投的近鄰交往是我國老年人心理社會化極其塞要的~環(huán).我 省有關交往需要研究結果還表明,我國各階層的老年人都非常樂意在家人之間進行交往,把 與兒孫晚輩相聚稱為“天倫之樂”。
如果老年喪偶,生活上缺少伴侶,就容易產(chǎn)生寂寞襄獨的感受。與西方社會家庭觀念淡 薄相比,我國老年人樂與兒孫交往的意向極為強烈,他們雖已完成養(yǎng)育自己子女的責任,經(jīng) 濟情況也不寬裕,•但多數(shù)老人樂于承擔撫育第三代的工作,并視之為.“天倫之樂”,“福 氣”的象征。這是我國特有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值得大大發(fā)揚。年過70歲的老人是需要有人照顧他 們的,兒孫輦尊敬和愛護老人,體貼他們的困難和處境,就能增強他們內(nèi)心的歡樂。同時, 也應當容許他們保持原有的生活習慣和環(huán)境。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不同階層的入的需要結構 有各自的特點。這是各入所處的遷會地位,文化教育冰平以及世界觀決定的。我省的老年調(diào) 查也能說明這一點,例如,科技入員最愿意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這和他們有自己追求的目 標.興趣.愛好.職業(yè)習慣,生活方式等有關。多數(shù)退休的知識分子,他們的事業(yè)心尚未 泯滅,還想在有生之年發(fā)揮余熱,還有繼續(xù)為社會作些貢獻的雄L心壯志。他們長期以來的職 業(yè)習慣和生活方式,養(yǎng)成他們喜歡獨立思素,或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探討各種社會實際問 題和各種學術理論問題.他們對書本有特殊的感情,孜孜以求,終生不倦。對于日常的生活 問題并不感興趣。而家庭婦女則相反,他們是最樂于與鄰居交往的/她們的生活圈子小,與 鄰居交流有關衣、食,住、行、照料孩子、鄰里長短的信息是最感興趣的。因此她們認為搞 好鄰里關系至關重要,如果鄰里關系僵化,不但破壞安寧的生活環(huán)境,而且失去社會交往的 機會,從而會增加他們的孤獨感。對于科技人員來說,在離佈退休以后,仍應鼓勵和組織他 們參加各種科技和社、團活動。這樣,既可以使其交往需要得以滿足,還可以發(fā)揮他們的余 熱,為社會主義建設作出貢獻。
自我完善永無止境是老年人心理社會化的第三個特點。自我完善是在社會化的過程中逐 步實現(xiàn)的。它常在個入相對穩(wěn)定的壯會態(tài)度和習爐性的處事接物的人格特征上表現(xiàn)出來..人 到中年以后,作為社會成員的自我已經(jīng)基本形成,但到老年期,自我完善的過程并未停止.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曾對人的自我完善過程有過著名的闡述,他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皿。說明自我完善是隨年齡増長而 逐步發(fā)展的。大量硏究發(fā)現(xiàn),年長者能從改善他們旳生活經(jīng)稔中獲得收益,例如職業(yè)教育, 成入教育,老年大學等對于增誰他們的社會適應和工作能力都是大有好處的。埃力克遜提出, 在入生最后階段(老年期),一個人…生的主要努力正在接近完成,他有時間進行反省,并 有時間享愛與見孫共處的歡樂。這個階段突出的心理社會化的矛盾是自我完善和絕望感。
在現(xiàn)實生活中,老年人的這種心理矛盾也的確是存在的。當今的老年人面對的是日新月 異、突飛猛進的現(xiàn)代社會,這和他們的習慣看法和做法是有矛盾的。同時由于工作條件和人 際關系的改變,面臨著喪偶、年老多病、接近死亡的嚴重考驗,老年人如果沒有■堅定正確 的人生觀,沒有人老心不老的自我奮斗的頑強精神,是很難擺脫悲觀失望的消極情緒的。周 總理稱經(jīng)提出人要活到老,學到老.改造到老的名言。正是意味請老年人的自我完善是永無 止境的。老年人如何適應社會和自己的處境,是他們心理生活建展發(fā)展的關鍵問題。現(xiàn)根據(jù) 有關研究提出以下建議。
笫一,勇于接受新經(jīng)驗,要有樂于變遷的心理。老年人對事物的看法要有靈活性,不能 老是堅持自己的圖有意見,特別要努力學習以改進自己的觀點和技術能力o多一分努力,就 多一分幸福。“生活就是奮斗”人生可愛之處在于追求及努力實現(xiàn)自己理想。只有勇于接受 新經(jīng)驗的入,才能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以實現(xiàn)自己的工作理想。這對于學有專長的老年入來說 是特別重要的。
第二,要培養(yǎng)善于自處的本事。最重要的是能自己了解自己:自己是個怎樣的入、能力、 特長、短處是什么,可愛、可厭之處在哪里?有自知之明的入,才能在變化多端、錯綜復雜' 的現(xiàn)代社會里,應付自如地順利生活。老年入要了解自己和自己的感受,并且積極尋找表達 的機會。壓制自己的感受必然會導致心理失常。弗洛伊德曾說,我們不表露憤怒.憂郁或焦 慮,也不會感受到積極情緒。朱勒德在其著作《透明的自我》提出,自我表露是與親近的入 分享我們內(nèi)心感受的意愿。要做到這一點,建立與維護愉快的人際關系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要尋找人際關系的歸屬。這對于老年人的適應社會健康長壽是有特別意義的,入 類的愛及婦屬感是高級的社會需要,也是老年人積極情緒產(chǎn)生的基點。這種屬感是在工作 和娛樂的社會交往中獲得的,古希臘時代的人認為美好的人生系于工作、愛及游樂三個領域 都發(fā)揮其功能。
個人適應良好與否,司以從其生活效度透視;易言之,從其工作、人際關系及團體活動 獲得多少愉抉而定。一般說來,老年人的工作和社會交往是受到一定限制的,選擇力所能及 的游樂是切實可行的?,F(xiàn)在我省積極組織老年人參加琴、棋、書、畫、體育鍛煉,外地旅游 等活動,使他們老有所樂,在各種游樂活動中輕松愉快的度過晚年,是值得大力提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