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詞新語的產生看青年人的文化心理變化
青少年心理方向 2020-09-18 09:12
民族文化心理是一個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的 總稱。語言的產生、發(fā)展、變化、消亡都會受到民眾文化心理的影響。詞匯 是語言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語言中最為活躍、最易受時代和社會感染 的部分,必然帶有濃厚的文化內涵。因此新詞新語的產生能直觀地反應 出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fā)展,并折射出民族文化心理的變化。
一、新詞新語的界定
廣義的新詞新語是指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fā)展,源源不斷地進入到一 個民族詞匯系統(tǒng)中的新詞語。本文特指進入 21 世紀以后出現的新詞新 語,這些詞語有當部分已經進入 2012 年最新版最權威的《現代漢語詞 典》,被學界所接受,有了越來越廣泛的受眾和使用者。
二、新詞新語的來源
1.社會生活的熱點問題
進入 21 世紀以來,人們的日常生活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社會不斷進 步,一批反映社會生活熱點和熱點事件的詞語開始出現。如“藍牙、按揭、 小資、蟻族”、“穿越劇”、“凡客體”、“占領華爾街”、“次貸危機”、“六方會 談”、“PK”、“山寨”、“艷照門”、“裸婚”、“豆腐渣工程”、“超女”、“蒜你狠”、 “豆你玩”、“將你軍”、“留守兒童”、“草根文化”、“失獨”、“宅男宅女”、“賣 萌”等新詞新語也迅速地擴展與流行。
2.外來文化及語言的影響
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外族語言中的一些詞匯會進入到本族的詞 匯系統(tǒng),如“hold 住”、“至 high”、“鬧太套”、“show”、“PK”、“OPCE”、“MM”、 “HSK”、“V 型臉”、“你 out 了”、“很 happy”等。
3.方言詞語的泛化
(1)社會方言詞語的泛化 首先是校園流行語。校園此類多帶有知識性、規(guī)范性、諧趣性和前瞻 性的特點,因而能創(chuàng)造性地更新或創(chuàng)制大量語詞,形成獨具特色的校園用 語。如形容一個人自戀、自作多情說“你真是孔雀”,罵一個人傻說成“天 才”、“神童”等。 其次是網絡用語。QQ、論壇、社區(qū)、微博等網絡交流手段以星火燎原 之勢迅速蔓延,深入到尋常百姓家。人們頻繁地在網上交友、學習、游戲、 發(fā)表見解,由此產生了極其新穎、極具個性化的新詞新語。如“網購”、“網 戀”、“超女”、“拍磚”、“灌水”、“泡菜”、“鴨梨山大”、“神馬都是浮云”、“打 醬油”等,由網購派生出的“秒殺”、“爆款”、“麻豆”、“贊一個”等。 再次是行業(yè)用語。如投資、理財、炒股等領域的專用詞匯“潛力股”、 “績優(yōu)股”、“垃圾股”、“基金”、“零首付”被廣大民眾接受并派生出新義。
(2)地域方言詞語的泛化 進入 21 世紀以來,交通條件日益改善,電視網絡傳媒普遍應用,地區(qū) 之間的隔閡被打破,許多表現力豐富的方言詞開始泛化,被全社會所廣泛 接受。如隨著《賣拐》小品的播出而流行起來的東北方言詞“忽悠”用來表 示“不擇手段的坑蒙拐騙”并具有詼諧調侃的意味?;浄窖缘?ldquo;靚仔”、“八 卦”等都是泛化了的方言詞語。再如表示拒絕、不要用“表”,表示什么用 “蝦米”,表示可愛用“可耐”等詞都吸收了方言的讀法。
4.仿造或縮略 仿擬的如“出國熱”、“考研熱”,“空嫂”、“月嫂”,“科盲”、“舞盲”、“電 腦盲”,“國手”、“國腳”;縮略的如“AA 制”、“AUV(哎喲喂)”等。
三、從新詞新語折射出的年青一代的文化心理的變化與 認同 文化心理是一個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所形成的共同心理,它包 括民族情感、民族價值觀念、民族的道德觀念、民族審美心理、宗教信仰以 及思維方式、民族性格等等。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很多觀念根深蒂固。如中庸觀念、等級觀念、群體意 識、家鄉(xiāng)觀念、家族情感、避俗從雅的心理、帶有迷信色彩的忌諱心理等等。 而大量新詞新語的產生則讓我們見出民眾尤其是年輕人的文化心理 的大變化,其中既有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更有革新和反叛。就其革新 和反叛而言,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崇尚個性。改革開放以后,中外文化交流不斷加強,西方社會的思 想特別是崇尚自我,追求個性的思潮沖擊著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群體意識。 當今的中國人特別是 80 后 90 后一代更加注重自我,逆反叛眾的文化心 理體現得尤為明顯。當下的許多新詞新語都有所體現。如“粉絲”代替了 “忠實觀眾”,“頂你”代替了“支持你”,“賣萌”取代了“作秀”“裝乖”,“東 西”變成了帶有可愛詼諧色彩的“東東”等。另外,社會下層人員和弱勢群 體想要沖破上層社會和強勢群體在社會地位、語言運用上的壟斷地位,會 出現一種逆反的語用心理。對權勢群體的對立與反感、對道德的淡漠,對 自己所處的語言社團自我保全等心理直接導致了大批新詞新語的流行, 如“小三”、“惡搞”、“高富帥”、“官二代”、“煤二代”、“窮二代”、“我爸是李 剛”、“羨慕嫉妒恨”等。
2.對外來文化的認同與追求。當代中國人對外來文化的認同,特別是 以美國文化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認可,更是促進了大眾向西方學習。在 這個過程中,外域的生活習慣、表達方式、文化禮儀等都可能被吸收。反 映在語言方面,就是大量的外來詞開始泛化為新詞新語,得到人們的欣然 接受并大力推廣,于是這些新詞新語便開始在全社會流行開來。如英語 原文單詞“happy”、“high”、“show”、“shock”,英漢結合短語“你 out 了”、 “hold 住”、“很 happy”等在年輕人中的使用頻率極高。
3.追求簡略化。中華民族是尚禮之邦,由尚禮而衍生出一系列繁瑣的 生活禮儀。而今隨著現代生活步伐的不斷加快,人們不得不丟棄一些繁瑣 的生活禮儀,追求經濟簡潔的生活方式。在言語交際中,往往采用比較簡短 的表述方式。如縮略語的廣泛使用、復合詞代替詞組、句子成分的省略、借 代的廣泛使用等現象都是語言經濟機制的體現。如用“同志”來代替“男性 同性戀者”,用“北上廣”來代表經濟發(fā)達、生活節(jié)奏快速的地區(qū),用“VIP”表 示“Very Important Person”,再如“211 高校”、“985 高校”的使用。
4.追求俚俗化。指運用一些極具地方色彩或社會底層色彩的俚俗化 的新詞新語。如“給力”原是方言,表示“給勁、帶勁”的意思現廣泛用于 “很帶勁、有幫助、有作用、有面子”或積極、肯定的態(tài)度。如“口耐”(可愛) 中的“耐”就借自天津話中在零聲母音節(jié)“愛”前加注音素[n];“信糊”(幸 福)借用了上海浦東話、重慶話等方言中 f、h 不分的現象。“噻”、“哈”、 “嘎”等四川方言的語氣詞也在相當廣闊的空間得以使用。在互聯網上聚 集了來至五湖四海的網民,他們更喜歡用自己的方言來表達自己的觀點, 以求貼切親近、幽默風趣。
綜上所述,新詞新語的產生和流行折射出年輕人的文化心理的些許 變化。當然,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這個問題會越加復雜,有待于我們日后進 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