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獨老人是指失去唯一子女后不再生育或領養(yǎng)子女的老年人。他們當年積極響應獨生子女政策,而如今卻遭遇中年喪子,這些失去獨生子女的父母大都在50歲左右,即將或已經步入老年,除了經濟壓力外,大多數(shù)的失獨老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有相關學者研究表明∶失獨老人最大的變化在于"心理",所占比例為45.7%。多數(shù)的他們沉浸在失獨陰影里,失去了對未來生活的信心和勇氣,心理狀況堪憂,因此相較于物質扶助,政府對失獨老人的心理扶助更是迫在眉睫。
二、失獨老人的心理問題
(一)心理痛苦與絕望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孩子不僅是血脈的延續(xù),更是精神的寄托,唯一子女的離世,摧毀了失獨老人的希望和精神寄托。他們不僅要承受孤獨,而且要經受喪子的折磨,往往沉浸在痛苦里不能自拔。孩子是傳承的希望,當希望破滅,失獨老人往往會失去對未來生活的信心和勇氣,
變得消極悲觀,甚至厭世,陷入絕望的境地。加之傳統(tǒng)的封建觀念,給他們扣上"克子"、"不祥"等標簽,使得他們受到周圍人的排斥,缺乏社會關愛、社會無助感蔓延,這些都會加劇他們心理的痛苦與絕望。
((二)心理敏感與脆弱
根據(jù)安民兵的統(tǒng)計調查,失獨老人在心理方面的變化中,"敏感"的比例最高,占 65.7%,其次是"脆弱",占57.1%。這一數(shù)據(jù)表明多數(shù)的失獨老人在心理層面都比較敏感和脆弱。主要表現(xiàn)在∶他們不愿與人談及有關子女的話題;不能看到與已逝子女相關的物或人,因為這些都會勾起他們的傷痛;他們不喜歡過節(jié),因為看到別人家團圓,而聯(lián)想到自身的處境,便會倍感孤獨和不幸。
(三)心理抑郁與憂慮
南京市心理危機干預中心主任張純曾經指出;失獨家庭一般在心理上會經歷"否認、憎恨、自責、抑郁和平復"幾個階段。大多數(shù)的失獨老人不愿意與外界交流、溝通,選擇將自己封閉起來,拒絕參與社會活動,跟朋友和同事之間的生活往來也慢慢減少,長此以往的自我封閉容易造成心理抑郁。另外,我國傳統(tǒng)的養(yǎng)老方式是家庭養(yǎng)老,當唯一子女離世后,失獨老人往往擔憂自己的余后生活該如何繼續(xù)。面對無人贍養(yǎng)照料的情況,部分失獨老人甚至會出現(xiàn)恐懼的心理。
三、基于政府角度的扶助對策
作為獨生子女生育政策的貢獻者和犧牲者,無論是從責任方面,還是從道義方面,政府都理應積極構建和完善失獨老人心理救助機制,幫助失獨老人擺脫心理問題、走出心理困境。為此,筆者認為政府的扶助工作應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整合社會資源,為扶助失獨老人提供條件
政府雖然是解決該問題的主要責任主體,但政府的資源和力量畢竟有限,因此有必要整合各類社會資源,為更有效地解決失獨老人的心理問題提供條件。首先,政府需要培養(yǎng)一批專業(yè)的心理輔導人員,定期組織心理資詢活動。其次,鼓勵社會公益組織、慈善組織或志愿者,結成一對一的幫扶對子,參與到失獨老人的心理救助活動中來。再次,整合各職能部門的優(yōu)勢,如財政部可為扶助工作提供財力支持、衛(wèi)計委和民政部可以將失獨老人和兒童福利院對接起來,讓同樣需要愛的老人和孩子多一點接觸,填補精神上的空缺等等。
(二)建立社會支持網絡,使失獨老人重拾生活信心
社會支持是指幫助社會弱勢群體的行為的統(tǒng)稱。人與人之間是需要交往和相互支持的,相互支持才能更好地幫助失獨老人擺脫心理困境。因此,政府應積極地構建失獨老人社會支持網絡。一方面,要發(fā)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引導民眾樹立正確的認識觀念,消除對失獨老人的認知偏見;要加大宣傳,營造出關愛、救助失獨老人的社會氛圍。另一方面,繼續(xù)鼓勵社會公益組織將失獨老人聯(lián)結在一起,為他們提供心理援助,
幫助他們重拾生活的勇氣。失獨老人心理敏感和脆弱,社會認同感低,他們往往傾向于尋找"同命人"。因此,除了繼續(xù)鼓勵社會公益組織成立失獨群體組織外,政府還應鼓勵失獨老人通過自媒體的方式建立自組織,如開通微博、論壇或建立 QQ群、微信群,讓他們互幫互助,相互宣泄情緒。
(三)組織開展社會活動,幫助失獨老人回歸社會
長期沉浸在喪子的痛苦中,會使得失獨老人的心理問題更加嚴重。如果心理上受到了創(chuàng)傷,最好的心理治療方法是轉移注意力,而不是刻意地回避不幸。因此,為鼓勵失獨老人多參與社會活動,轉移注意力,政府可依托社區(qū)組織開展各項精神文化活動,例如,挖掘失獨老人們的興趣愛好,組建興趣愛好班、開展豐富多樣的友誼比賽、定期組織旅游、定期開展獻愛心活動等等。且獻愛心活動可以使他們在幫助其他人的過程中認同并提升自身的存在感和價值感。因此,鼓勵失獨老人多參與活動,不但有利于改善失獨老人們自我封閉的心理狀態(tài),還有助于他們早日回歸社會,恢復正常的社會交往和社會生活。
(四)制定落實各項養(yǎng)老措施,確保失獨老人安享晚年
針對失獨老人們擔憂自己老后無人贍養(yǎng)的情況,政府應制定、完善和落實各項養(yǎng)老措施。具體地,政府可以依托社區(qū)成立失獨老人服務中
心,為想要入住養(yǎng)老機構的失獨老人擔保,簡化入住程序;或者籌集資金為失獨老人設立專門的養(yǎng)老服務機構,將他們集中起來養(yǎng)老,滿足他們"抱團取暖"的心理需求。需要注意的是,養(yǎng)老機構應該是集理療護理、休困娛樂為一體的家,因此,政府應該將養(yǎng)老機構與醫(yī)療機構銜接起來,更有效地解決失獨老人們的養(yǎng)老問題和心理問題。
四、結語
讓失獨老人早日擺脫心理痛苦,恢復正常的社會交往及生活,是責任型政府建設的題中之意。希望政府對此能夠重視和行動起來,制定、完善并落實相關措施確保失獨老人心理慰藉,情有所寄
上一篇:空巢老人心理困境及對策分析
下一篇:老人心理健康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