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刀是一種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上的完美狀態(tài),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的狀態(tài)。"這一界定把人的精神、情感、心理活動作為健康的重要標志,因這些活動和變化的本身就是人體各項生理活動、功能狀態(tài)是否正常的綜合性的反應。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世界人口老齡化已日趨明顯,這已成為21世紀各國面臨的重要社會問題。全世界大于 60 歲的老人已達6億,目前全世界大約有50 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已經(jīng)進入老齡化社會,我國現(xiàn)有老年人口 1 億多人,為全世界老年人口的 1/5,80 歲以上的人口達 900余萬。人口平均壽命普遍延長,老齡化問題也日益突出。如何根據(jù)老年人特殊的生理特點、心理特點和性格特征開展老年護理工作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一.老年期生理特點
衰老過程是人們不可避免的自然規(guī)律,它給老年人帶來許多不適、煩惱和困境 1.形態(tài)的老化 衰老引起形態(tài)的變化必然導致老人不滿意自己的形象,挫傷老年人自尊心,并由此提示老年人已是來日無多。離休或退休,必然帶來社會角色的改變。進入老年后,人的各種生理機能都進入衰退階段,這必將引起心身一系列變化。
2.感覺器官功能下降 老眼昏花、聽力下降、味覺遲鈍,這些都會給老年人的生活和社交活動帶來諸多不便。例如,由于聽力下降,容易誤聽,誤解他人談話的意義,出現(xiàn)敏感、猜疑、甚或有心因性偏執(zhí)觀念。
3. 神經(jīng)運動機能緩慢 老年人的行動以及各項操作技能變得緩慢、準確、不協(xié)調(diào),甚至笨拙,操作性動作緩慢、遲鈍。這些都會減少老年人外出參加一些社會活動的積極性。、
4.記憶減退 老年人的記憶特點是∶ 近事容易遺忘,而遠事記憶尚好。速記、強記雖然困難,但理解性記憶、邏輯性記憶常不遜色。二老年期心理特點∶
1、感知衰退∶ 隨著年齡增長,感知覺的適應性變化最明顯。表現(xiàn)為視力明顯減退,出現(xiàn)所謂的"老花眼";聽力下降,尤以 70 歲以后明顯;味覺、嗅覺、皮膚覺在 60 歲以后都有明顯下降;
2.記憶衰退∶ 記憶力下降表現(xiàn)為記憶廣度、機械識記,再認和回憶等均減退。
3.思維變化∶ 隨著年齡的增長,腦組織質量和腦細胞數(shù)減少,萎縮,思維遲緩遲鈍。
4.智力變化∶受許多因素如教育水平、某些生活經(jīng)歷、生活環(huán)境等影響,智力也不同程度下降。
5、情緒情感變化∶老年人由社會人變成自由人,社會角色發(fā)生了變化,短期內(nèi)可能不適應,情緒易變而不一定外露,隨之而帶來情緒上的變化,表現(xiàn)為消沉、郁悶、煩躁等。
6、人格行為變化∶不安全感主要表現(xiàn)在身體健康,經(jīng)濟保障兩方面。由于權勢的失落而誘發(fā)的孤獨感;由于子女關心照顧的較少,或失去配偶等因素而導致的孤獨和苦楚。適應性差對周圍環(huán)境的態(tài)度和方式趨于被動,依戀已有的習慣對新環(huán)境很難適應,拘泥刻板,速度減退,趨于保守,會產(chǎn)生多疑、依賴、易激動的情況。三.老年人性格特征
性格是一個人對自己、對他人、對周圍事物和對整個生活環(huán)境所抱的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 是相對穩(wěn)定的心理特征。在進入老齡階段,人的生理活動逐步趨向衰退。多數(shù)人在青少年時期意氣風發(fā),活潑向上的性格特點,到了老年幾乎已完全消失,而代之以低沉、緩慢、沉默、冷淡的性格。人的性格,一般是隨著身體發(fā)育的成熟,而相應地成熟、固定下來的。老年人由于經(jīng)歷復雜,經(jīng)驗更豐富,因此性格特點也就更加突出?,F(xiàn)代心理學研究認為, 人有四種年齡標準,即生理年齡、心理年齡、社會地位年齡和人際關系年齡。
生理年齡在 60 歲左右就基本停止,而決定你是衰老者還是精干者,則取決于后面三種年齡標準。
從總體上講,老年人處于一個生理和心理老化的時期,但是,心理的老化不一定和生理的老化平行發(fā)展,也就是說,其發(fā)生的遲早,依個人的心理能力而定。心理老化的標準,不僅是個能力問題,還包括人生在態(tài)度,學習的欲望,欣賞、享受滿足與愉快的能力.興趣的廣泛性以及人的意志能力等等。在衰老的發(fā)展方面,個人的生活"動機"特別重要,一個人退休、卸下家務之后,如果不想求儀表、態(tài)度、生活方式的更新和追求,就可能較快衰老。
許多人心理早衰,并不是他們天賦差,而是他們未能盡量發(fā)揮生命的潛能。這個對老年人具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明顯地反映在"老年人格"的五種類型上。
自主型
這類老人對自己的一生有清晰而客觀的認識,有智慧,富有創(chuàng)造力和生命活力,生活充滿朝氣,很愿為社會公益服務,或繼續(xù)從事一些有技術的勞動。理解自已與晚輩的關系,不苛求別人。心理上能自我適應,不依賴別人,并以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對待問題與困難。興趣廣泛,對未來并不感到苦惱,雖然與家庭環(huán)境不盡協(xié)調(diào),但主觀感受積極豐富,不怨天猶人。這類老人為數(shù)并不多。
安樂型
沒有過多的個人追求,對家庭和環(huán)境的要求也不高,只求生活的清閑和安適,在日常生活中顯得悠然自得。但實際上,家庭環(huán)境是這種人的庇護所,把自己的生活寄托在別人身上,在物質上,特別是在精神上依靠別人的援助。如果家庭氣氛比較協(xié)調(diào),他們可以生活得很好。但這類老人沒有強烈的個人興趣,不歡喜工作,胸無大志,滿足于現(xiàn)狀。
操勞型
對閑暇持否定的看法,用不停的工作來抑制自己對衰老的擔憂。他們不輕易放棄對家庭生計的主持,希望掌管家庭大權,為家庭的各種事務操勞奔忙,對子女仍然保持著較強的控制欲。希望用自己的獻身勞作換得人間溫暖。但他們辛苦付出如果得不到感情的回報,就會變得嫉妒和不滿。
憤恨型
往往有不如意的生活經(jīng)歷,或者過去順利,到了老年受到了承受不了的挫折,所以怨恨自己未達到人生目標。這種自我不滿繼而轉換成對親人、眷屬的故意和苛求。對人要求較多,好指責、埋怨別人;對人存有偏聽,好追憶過去,個人又缺乏獨立的個性,對未來表現(xiàn)得消極,抑郁。常表現(xiàn)得執(zhí)拗、固執(zhí)、自我拒絕。
自暴自棄型
它是憤恨的另一種表現(xiàn)。這種人常把不滿、憤懣壓在心底,常責備自己的無能與不幸,對一切事物都興趣索然,消極悲觀。在行為上有極端退縮,深居簡出,拒絕與人交往,整天形影相吊,孤獨子然。這些人一旦有了疾病和失去
生活自理能力,更容易輕易了此一生,走上絕路。
在老人社會中,前三種類型,可以說是以不同的方式尋找晚年的生活適應,能在各自選擇的生活中得到歡樂的滿足,而后兩種是不適應晚年生活的老年人格,實質上是一種軟弱的老年人格,這兩種人格類型的老人衰老異常迅速,更容易出現(xiàn)老年人的精神障礙。社會和家人,應從各方面為這兩種老人提供心理幫助和公益服務。
老人們的經(jīng)歷不同,因而造成其性格表現(xiàn)也千差萬別
在老年人經(jīng)歷的漫長歲月中,由于他們的遺傳因素、所處環(huán)境、經(jīng)濟地位、文化背景、生活經(jīng)歷、受教育程度等條件不同,因而其性格表現(xiàn)千差萬別。心理學家將他們的表現(xiàn)分為以下類型∶
進取型∶他們正視現(xiàn)實,克服體衰,積極參與社會活動。他們能有計劃地安排自己晚年的學習、生活,發(fā)揮自己的專長,貢獻余熱。他們心胸寬廣,不為小事苦悶、生氣,因而能避免因情緒波動而影響健康。
安樂型;這類老人承認或接受現(xiàn)實的自我,對現(xiàn)在或將來沒有計劃,無所追求、只想悠閑自得地生活。認為自己操勞了一輩子,該享點清福了,他們養(yǎng)花種草,釣魚下棋。由于他們善于適應晚年生活,有利于消除孤獨感、失落感,在心理上容易獲得滿足,生活得逍遙自在。
抑郁型∶ 他們較難適應離開工作崗位、社會地位或角色發(fā)生了變化的晚年生活。他們常常留戀過去,對人對事缺乏興趣,對未來失去信心和希望。由于生活單調(diào)、空虛、無聊,心理上更增加了寂寞感、孤獨感和不安全感,容易發(fā)展為抑郁癥。
易怒型∶這類老人常為一點小事而大動干戈,特別在家里動輒火冒三丈。他們不愿承認和接受自己已衰老的現(xiàn)實,把自己不得志的原因歸咎于他人,對-一切缺乏興趣。
自責型∶他們把自己的不幸歸罪于自身,常自責自罪,悲觀失望;對別人漠不關心,十分孤獨。他們認為衰老和死亡并不是一種威脅,而是一種解脫。有的甚至用自殺來了卻一生。
偏執(zhí)型; 這類老人習慣于以固定的、僵化的思維模式去分析問題,固執(zhí)偏激,情感不穩(wěn),也不愿接近親友。
拘謹型; 這類老人往往謹小慎微,缺乏勇氣、進取精神和上進心。這種心理狀態(tài)往往降低了老年人的生理功能與心理功能,容易加速生理衰老和心理衰老的進程。
混合型∶ 有些老人的性格不穩(wěn)定,有時呈現(xiàn)抑郁型,有時卻表現(xiàn)出自責型,或者偏執(zhí)型的癥狀,我們稱之為混合型,不能簡單地下結論,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如果各方面條件都很優(yōu)越,則老人性格也可以由 原來內(nèi)向型的沉默寡言,變成外向型的靈活開朗,好與人來往,喜歡社交等??傊夏耆?的性格比其他年齡組更容易受疾病和心理、社會因素的影響而發(fā)生變化。 另外,遺傳因素不僅與一個人性格的形成有關,而且對性格的發(fā)展變化也起著相當大的作用。也就是說,在一個人身上反映出其父母的性格特征,即使到了老年,這種父母性格的影響也依然存在,清晰可辨。老年人的性格特征∶1. 長者心態(tài)由于社會與家庭角色的轉變,使得他們更傾向于教育者的姿態(tài)與人溝通,那樣可增強他們的自尊;表現(xiàn)為啰嗦、愛"教訓"人。
2 懷舊心理老年人都有將自己的記憶和經(jīng)驗與他人分享的的心理,只要別人對那些故事感興趣他們就會感到有自豪感和成就感;常見于對過去用過的物品、相冊、信件等有特別的依戀情結,常在有人來是拿出來把玩介紹。
3 "自私"老年人有其特殊的心理特征,表現(xiàn)為行動遲緩、活動減弱、小氣、愛嘮叨、疑心重、固執(zhí),尤其表現(xiàn)在護"犢子"上,等等。
4 悲觀厭世 這種情況多由于缺乏家庭成員的關心和溫暖,缺乏與家人的溝通交流,疾病的折磨、生活的困難等因素。
5 "自閉"隨著年齡增高,精神活動、功能自然趨于減退和欠靈活機敏,由于器官功能的減退,感覺能力特別是視、聽、味、觸等的感覺靈敏度以及意志行為逐漸減退,生病住院時諸多顧慮,情緒低落、焦慮等。多表現(xiàn)為刻意的控制自己的情感,尤其是喜怒悲惡等情緒。
老年患者性格特征的成因除了老年人生理機能與疾病影響外,很多外界
因素亦可引起,如退體后社會交往少.生活方式單調(diào), 生病住院不適應環(huán)境,或因喪偶等致孤獨、寂寞、情緒的低落、焦慮,使憂郁癥、癌腫的發(fā)病率會相應地有所增高, 老年人生病住院后社會地位、家庭地位下降,經(jīng)濟不富裕等。
老年人常見的心理問題
1.因長期體弱多病導致情緒焦慮、憂郁
老年人?;加幸环N或多種慢性疾病,給晚年生活帶來痛苦和不便。因為體弱多病,自然會想到與"死"有關的問題,并不得不做出隨時迎接死亡的準備。多數(shù)老人表示并不怕死,但考慮最多的是"如何死"。一般老人都希望急病快死,最怕久病纏綿。
焦慮緊張∶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軀體各器官功能減退,易患許多慢性疾病,由于對身體健康問題的擔憂,惟恐自己得了不治之癥,給家人帶來煩惱,給自己帶來痛苦而焦慮,緊張不安,甚至夜不能寐,食欲不振,機體抵抗力下降,更容易患軀體疾病,造成惡性循環(huán)。
抑郁∶由于離退休后,社會角色的轉變,一時難以適應,認為自己對社會、對家庭沒有貢獻了,成了社會、家庭的負擔,而導致抑郁,也有的喪偶后,一個人獨自生活,子女都忙于自己的事務,對老人缺乏關心、照顧,老人長期生活在孤獨與寂寞、單調(diào)等待之中,久而久之,便覺得生活毫無意義而導致抑郁,甚至有輕生的念頭。也有的長期生活在軀體疾病的折磨之中感到生活沒有希望而采取自殺行為。
2.生活方式的變化引發(fā)由于離、退休和體弱多病,使老人與社會的交往減少??吹南氲纳倭?,必然孤陋寡聞,慢慢對外界漠不關心、反應遲鈍并缺乏生活的動力。有人誤以為這是"享清福",實際上,老人的生活安排,也應遵循"生命在于運動"的原則,適當?shù)刈鲆稽c家務勞動,參加一些社會工作,從事一些愛好和消遣,是老人最好的精神營養(yǎng)。部分老人到了晚年才開始吸煙和飲酒,這種生活方式當然對老人的健康不利。但他們常辯解道∶"我對煙酒沒有癮,抽點煙、喝點酒是老年人的一種生活享受。人老了,還不會享受,那有什么意思呢!"近年來,社會上賭博成風,沉溺于賭博的老年人頗多。這不僅對老人的心身健康不利,也常是老人犯罪的基礎。
3.生活事件導致在人的一生中,總會遭遇一些不幸的生活事件,給人招來
煩惱、憂愁與痛苦。而在晚年遭遇到生活事件,對老年人的精神打擊尤為沉重,不僅留下心靈創(chuàng)傷,也可誘發(fā)一些軀體疾病,如冠心病、腦血管意外等,甚至在精神創(chuàng)傷的折磨下,加速老人的衰老和死亡。重大的生活事件常有以下幾種∶
喪偶 老伴死亡,自已形影孤單,寂寞難熬,對未來喪失信心而陷于孤獨、空虛、抑郁之中。有人統(tǒng)計,在失去配偶的人中,在一、二年內(nèi)相繼死去的人數(shù),高于夫婦都存在者的死亡人數(shù)的7倍。
再婚 老年人再婚常有阻力,使老年人苦惱。阻力或來自社會輿論,或來自子女的阻撓?;楹?,老年人也不一定都幸福愉快。原因在于有些老年人再婚的動機不正確,多從實用主義出發(fā),如找個老伴侍候自己;對方物質條件好,可化為公用?;蛴欣诮鉀Q自已子女的就業(yè)問題…。所以,老年人再婚,既要慎重,也要有個戀愛過程,以增加彼此的了解和培養(yǎng)愛情,有了真正的愛情,才會為老年人的再婚帶來幸福。
喪子(女)晚年喪子是人生一大慟事,這不僅基于父母和子女之間的感情,還涉及到老年人日后的瞻養(yǎng)及善后問題。
4.家庭不和睦 除了經(jīng)濟原因外,還有時代差異的因素。兩代人由于對社會價值觀念、倫理道德觀念及生活方式諸方面的看法不一致,彼此之間又缺乏了解和理解,常導致抱怨、爭吵、指責、甚至發(fā)展到關系惡化、歧視和虐待老人。婆媳關系不和,則是中國封建社會文化影響的結果??傊?,老年人面臨的人際關系問題,已不再是來自外部,而主要是集中在家庭內(nèi)部。家庭不和,為老年人的晚景投下了陰影,危害老人的心身健康
5.經(jīng)濟困窘 老人的退休金不夠時,在通貨膨脹的威脅下,就會人心惶惶,有一種對前景的不安全感。靠兒女贍養(yǎng)的老人,則有寄人籬下,看兒女臉色屈辱生活之感,這些都會挫傷老人感情和自尊心。
此外,有的老年人還可能遭遇到自然災害、財產(chǎn)損失、車禍、外傷或親友死亡等意外生活事件,造成極大痛苦和不幸,沖擊老人的心身健康日常老人心理護理須知
1、確立生存意義、正確對待身體的變化
人貴有自知之明,老年人也一樣。老年人應客觀地意識到歲月不饒
人,要正確地對待身體的變化,要定期體檢,發(fā)現(xiàn)疾病及早治療。不要抱僥幸心理,麻痹大意,欺人自欺,延誤治療; 也不要被疾病嚇倒,要坦然面對死工。認為生老病死是自然規(guī)律,要認真地過好每一天,不僅應老有所養(yǎng),還要老有所樂,老有所學,老有所為。 2、保持與外界環(huán)境的接觸
即與自然、社會和人的接觸。這既可以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愉悅
心情,又可以及時的調(diào)整自己的行為,以便更好地適應環(huán)境。在退休之前先做好思想上的準備工作,認識到退休是將工作崗位讓給青壯年,有利于提高工作質量及工作效率,從而有利于社會發(fā)展,避免"養(yǎng)老金死亡"。退休后多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會公益活動,發(fā)揮余熱。多培養(yǎng)一些興趣愛好,使生活豐富多彩。
3、生活規(guī)律、適度腦體勞動
讓老年人學會安排規(guī)律的生活與合理的作息時間,根據(jù)自己的興趣、
愛好、體質狀況有選擇性、有規(guī)律地進行運動,包括跑步、打球、爬山、太極拳等體力運動,下棋打牌等腦力運動,不僅能增強體質,還能延緩大腦功能的
衰退,有效地延緩記憶力的減退,思維能力和精力等高級心理功能的減退。 4 家庭的和睦是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基礎
老年人常會感到孤獨,希望得到家人的關心、愛護和照顧,因此子女
應經(jīng)常與老人溝通,遇事與老人商量,使老人得到應有的尊重,喪偶的老人獨自生活,會感到寂寞,因此子女應理解老年人求偶需求,支持老年人的求偶行為,滿足老年人的愿望 5養(yǎng)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
良好的生活方式是我們老年人健康長壽的基礎,是我們老人晚年幸福生活的前提 。對與當今各種生活方式病的流行,預防勝過治療,如何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就成為預防各種老年慢性病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老年人對自身心理健康關注意識并不強,他們往往不能長久堅持,而良好的生活方式需要老人持之以恒,而不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堅持不下去,就失去了應有的意義。所以需要有人,或組織機構對它們進行專業(yè)的健康管理。
總之,老年期是人生的特殊時期,是身體及心理極易出現(xiàn)問題的時期。在現(xiàn)代"生物——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的前提下,由于精神心理因素致病,已成為威脅老年人健康的首要問題。因此應充分了解老年人的變化特點,及時發(fā)現(xiàn)老年人的變化,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保持與家庭、社會的溝通,及時治療慢性疾病,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樹立樂觀、開朗的人生態(tài)度,使之愉快地度過晚年。
一般評估入院老年人心理是否健康判斷三原則∶1.心理與環(huán)境的同一性 2.心理與行為的整統(tǒng)性。如遇到一件令人慶幸的事感知應有愉快情緒反應并以愉快語調(diào)和行為來表達用不快語調(diào)訴說一件愉快的事或對痛苦的事件作出快樂的反應這就是異常。3.人格的穩(wěn)定性。如一個平常開朗、樂觀、外向的人突然變得沉悶、悲觀、內(nèi)向說明他心理行為偏離正常。我們在分析判斷時要全面考慮其身體、心理和社會三方面相互影響綜合所有信息和個體具體情況作出正確判斷,常用有觀察法、交談法、和測試法。測試法一般由經(jīng)過心理學培訓的人員或心理咨詢師專業(yè)人員進行。護理員一般在平時日常護理中運用觀察法和交談法,來進行老人心理評估,評估做法∶
1. 做好與認知、心理活動有關的一般護理評估∶
(1) 生命體征測量∶ 體溫、脈搏、呼吸和血壓的變化會導致老人的情緒改變,
如焦慮、緊張、恐懼或痛苦。同樣老年人心理不適也會有血壓的升高、脈搏增快等表現(xiàn)。
(2) 面容表情∶注意觀察老人因情緒改變而引起的面容和表情的變化如高校、
激動、興奮、緊張、焦慮、痛苦、憤怒等。
(3) 情緒情感; 注意觀察老人內(nèi)在的情感反應,如自卑、自責、悔恨、內(nèi)疚、
自信、自尊、自豪等。同時也應傾聽老人對自己情感的描述。
(4) 姿勢步態(tài)∶ 注意觀察老人老人是否有因情緒情感活動所引起的身體姿勢
與步態(tài)的改變,當出現(xiàn)手足無措、坐立不安時往往反應內(nèi)心的焦慮、驚恐、緊張,當手足發(fā)抖甚至身體發(fā)顫時,要注意老人是否很氣憤等。(5) 精神睡眠∶注意觀察老人的精神面貌與睡眠情況,有無萎靡不振、長吁
短嘆、消極悲觀的精神狀況,了解老人是否有入睡困難、早醒和多夢情況。
(6) 動作行為∶注意觀察老人的行為和動作,是否有舉止不端、不修邊幅、
衣裳 愛整潔現(xiàn)象,在言語表情方面是否有懶言少語或喋喋不休、語調(diào)低沉或高昂,在動作方面是否有動作遲緩、不協(xié)調(diào)現(xiàn)象等。 2.做好與認知、心理活動有關能力的觀察
(1)一般能力觀察∶ 一般能力即是指從事任何活動都需要的能力,如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語言能力、想象力、判斷力、記憶力和計算能力,評估者應根據(jù)需要設計情景與問題,便于觀察分析老人的一般能力。
(2)特殊能力的觀察∶特殊能力是指為某項專門活動所需的能力,它只包括在特殊活動領域內(nèi)發(fā)生作用,包括動作能力、機械能力、核對能力、美術能力、音樂能力、數(shù)學能力、體育能力、和寫作能力等。評估時對老人創(chuàng)造實踐機會,通過實際表現(xiàn)來觀察其上述相應能力,其目的是為了了解其對娛樂、體育的興趣愛好是否廣泛,興趣是否易變,對日常生活與社會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如何,能否獨立生活,是否能與過去一樣對某些活動保持興趣,并有專業(yè)的表現(xiàn)。護理員常用心理服務方法
敬老院要為老年人提供寬松而愉快的休養(yǎng)環(huán)境,不僅從生理上給予關心和照顧,更多的是要從心理上給予關愛和呵護,根據(jù)老人身體健康狀況、興趣愛好、文化程度、開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各種文體活動,指導老年人根據(jù)自已的條件和興趣參加一些閱讀、音樂、棋類等文化活動。護理員還可用聊天談心方式經(jīng)常關愛老人,具體的溝通方法如下∶
(1)注意溝通要避開老人就餐、午睡或正忙碌的時候,同時注意老人是否愿意進行交談。
(2)態(tài)度誠懇自然、尊重老年人提供充分的時間與耐心,多傾聽且鼓勵老年人暢所欲言,不隨便打斷老年人的談話。
(3)適當?shù)纳眢w姿勢、適當?shù)恼Z言、平等的談話方式、語言剪短、扼要、盡量使用通俗易懂的非專業(yè)語言。
(4)以適宜的稱謂稱呼老年人,說話的速度和緩且清楚,提供老年人足夠的時間理解和反應信息。
(5)當發(fā)現(xiàn)入住老年出現(xiàn)精神異常如獨自流淚、唉聲嘆氣、拒絕見任何人、面容緊繃、愁眉緊鎖、坐立不安等,要引起高度重視,盡量能幫助解決引起心理危機的問題,除進行一般的勸說和疏導以外,應及時匯報院領導安排心理醫(yī)生進行診療,發(fā)現(xiàn)有自殺行為者及時報告院方,根據(jù)老人情況與家屬協(xié)商,嚴密觀察老人的情況,有嚴重精神問題者做好轉院治療工作。
上一篇:老人依賴子女的心理剖析
下一篇:對住院老人心理護理的幾點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