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孕婦常見四大心理壓力
職場孕婦中最普遍的心理壓力是擔心寶寶是否會健康;
第二常見的心理壓力是發(fā)生在高齡職場孕婦中,她們過了 30 歲以后懷孕,因此很擔心以自己的生理狀況能否生一個健康寶寶;
第三常見的擔心是害怕懷孕對職場生涯的改變;
排第四的心理壓力是怕產(chǎn)后身材變形。
止上常來說,升遷、換工作都會計你心里面產(chǎn)生些不同的感學。產(chǎn)生輕微焦慮和壓力是 正常
的,但如果文些焦慮和壓力嚴重到景響生活作息(如經(jīng)常失眠和缺乏 食谷)利和人際交往(如覺得
自己每天心慌慌、不知所措,跟周遭人的相處有障礙了,或者老是想跟老公、別人吵架,經(jīng)常自怨自艾等),就說明自己的焦慮和抑郁程度已經(jīng)到達了病態(tài)程度,需要正視自己的心理困擾并積極進行干預和治療。
"杜拉拉"式職場孕婦舒壓法則∶
-一、孕婦開博
心理學上處理情緒有個很好的方法,就是寫作。因為我們絕大部分的焦慮來自于慌亂的想法,寫作就能梳理和整理想法,擇發(fā)情緒,讓焦慮感下降。寫博客還可以達到社會支持的效果,孕婦間得到情緒支持,這對情緒有很大波動的孕婦來說很有正面意義。
二、"孕事"不宜對領導隱瞞
隱瞞懷孕的事情,到遮掩不住時才承認懷孕。這種做法未必聰明,反而會破壞你跟領導間的信任關系。建議懷孕3 個月較穩(wěn)定確定懷孕成功后,就要主動跟領導和同事說,并用報告好消息的幽默形式說∶"報告領導,大好消息,我為這個團隊帶來了一個生力軍!"
三、每隔 2小時為大腦舒壓
建議孕婦每隔1.5~2小時花5分鐘時間做一個大腦舒壓的呼吸放松法,可大幅降低體內壓力。
推薦1∶4∶2呼吸法,即1拍吸氣,4拍吞氣,2拍吐氣,更好的做法是3∶12∶6。深呼吸同時什么都不去想,可以把焦慮的狀況調回正常。
四、布置一個溫馨的環(huán)境在房間的布置上。
你有必要作一些小小的調整。如果你們家以前是一個典型的兩人世界的話,你可適當添一些嬰兒用的物品,讓那些可愛的小物件隨時提醒你∶ 一個生命即將來到你的身邊!同時,你還可以在一些醒目的位置貼一些美麗動人的畫片,如把你喜歡的漂亮寶寶的照片貼在你的臥室里。五、按摩放松
懷孕期間定期嘗試按摩可以使孕婦的身體、心靈和精神得到放松,有利于孕婦和胎兒的健康同時,采用全身按摩能夠幫助孕婦減少壓力,達到真正的放松。按摩不僅能夠平靜孕婦的神經(jīng),而且有助于緩和孕婦的身體酸痛、減少孕婦的手腳腫脹、甚至提高她們的睡眠質量。不過,有關研究人員建議孕在日常生活中做按摩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按摩坐姿∶ 孕婦最好橫跨椅子,讓椅背部對著自己,并在后部放一張桌子,桌面疊一或兩個枕頭。
2、按摩期∶ 注意不要在孕初期 3 個月內按摩,可能會增加流產(chǎn)危險性。
3、按摩頻率∶ 孕中期每周按摩1次,孕末期每周按摩2 次或以上。
4、按摩時間∶ 懷孕期間每周只需兩次,每次約 20 分鐘按摩,持續(xù) 5周。
5、按摩方法∶ 雙手搓熱按摩油,最好加入數(shù)滴放松精油(如薰衣草)。按摩應從背部腰圍下開始,沿脊椎兩側從下到上慢慢滑動至雙肩,至少持續(xù)數(shù)分鐘,直到背部肌肉開始溫暖和放松。
六、保持幽默的心情。
與幽默親密接觸笑是人生極大的生活享受,你不妨多多為自己創(chuàng)設能使自己開懷大笑的機會。欣賞喜劇,看一些幽默、風趣的散文和隨筆,你還可以收集一些幽默滑稽的照片,每天欣賞一次,你還可以要求準爸爸有意識地收集一些笑話、好玩的傳聞,在餐桌上發(fā)揮一下他的喜劇才華,讓你經(jīng)常開懷大笑。
七、和寶寶說悄悄話。
通過語言傳遞心聲每天你只要花幾,分鐘的時間同寶寶說幾句悄悄話,比如"寶貝,我愛你""你知道嗎?我是你的媽媽"等等,利用外出散步的時間,你也可以悄悄地告訴他"外面的天氣真好!陽光明媚"等等;另外,別忘了動員準爸爸也一起來做"體操"。
八、夫妻關系和諧擁有好心情(1)妻子出現(xiàn)失常的心理狀態(tài)時,丈夫要善于引導,幫助其恢復到正常的心境。
(2)夫妻雙方在解決某些問題時要能夠大度地"容忍"對方,以免發(fā)生激烈的爭吵。
(3)丈夫要給予妻子足夠的關心,幫助妻子盡快適應懷孕所帶來的不便與不安,使之保持平和的心情。
(4)丈夫應了解懷孕會使產(chǎn)生一系列生理、心理變化。加倍愛撫、安慰、體貼妻子,做她有力的心理支柱,盡可能使妻子快樂。
(5)雙方共同安排有規(guī)律的生活程序,以消除某種容易導致心理失調的狀況。孕期要節(jié)制性生活,懷孕頭 3個月和產(chǎn)前1個月要禁止性生活。
溫馨提醒∶不要苛求孩子的性別及容貌,如果重男輕女,希望孩子出生時把父母親相貌上所有的優(yōu)點都具備,這種期望太大,會給孕婦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壓力,使她無法保持平靜的心態(tài)。
上一篇:孕婦產(chǎn)前的心理護理
下一篇:分娩期孕婦的心理護理